


#音乐分享 《7 Years》是丹麦乐团Lukas Graham 的歌曲,歌曲由卢卡斯·葛拉汉、斯特凡·福雷斯特、Morten Ristorp、Morten Pilegaard 创作,2016年12月6日,该曲入围第59 届格莱美奖“年度制作”与“年度歌曲”。这首经典老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人生轨迹,更是一副关于身份认同、存在意义和时光易逝的心灵画卷。这也正是它广受听众赞誉的原因—-触及人内心最深的命题:
在人生轨迹中探究“我是谁”
整首歌以7、11、20、30、60岁分段,暗含心理学中“人生发展阶段”的理论。聆听乐曲,
我们仿佛置身于主唱对人生的假想
7岁:懵懂与天真
7岁的“我”开始社会化,以母亲的教诲为准则——建立友谊,学习基本的社交技能。此时,“我”的世界观及其简单与纯真。而这份最初的纯真,是后来波澜的人生中珍贵的底色。
11岁:青春期的叛逆
11岁的我迈向青少年时期,叛逆精神愈加强大。面对父亲“婴妻为伴,度过余生”的建议,“我”的世界观愈发复杂。同时,“我”沾染了抽烟、喝酒等不良行为,想以此挑战规则,确立自我形象。
20岁:意气风发和憧憬未来
20岁的我感觉青春不朽,前途光明。能与三五好友相聚,传唱自己的诗篇,仿佛拥有全世界。这正是典型的年轻人心态:无限的可能性与对时间流逝的无知。回首往事,会觉得过于短暂,当下不易。
30岁:家庭与事业的重担。
此时的“我”正进行角色转换,由儿子转变为父亲,步入成熟:努力成为家庭的顶梁柱,筛选真正的朋友,精炼交友圈。“我”承认了自己的无知,并努力学习爱与承担,获得更深层次的归属感与幸福感。
60岁:对人性、衰老、传承与死亡的思考
这是对生命将去的反思,“我”已忘却成就,关心二事:社会人性关系和生命传承。在
这耳顺之年,“我”思考我带给他人的影响与自己精神上的收获,其他的皆是浮云。这便是这首歌最深刻的地方:功利的放下与价值的思考。
纵观此歌,谱写了人的一生:从天真无邪到叛逆反抗,从少年轻狂到挑起责任。我们可能在各个阶段犯下不同的错误,面对不同的问题,但是我们一路都在成熟,学习“如何当大人”。我们既要学会接受爱,也要学会给予爱。时间不可倒流,但我们能享受每一个当下,做出符合“我”的选择。
若你为成长途中的烦恼焦虑:不如听听这首歌,你会发现每一年龄段都是生命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而这幅画卷,正因有明有暗,才显得的如此多彩与美丽。
在人生轨迹中探究“我是谁”
整首歌以7、11、20、30、60岁分段,暗含心理学中“人生发展阶段”的理论。聆听乐曲,
我们仿佛置身于主唱对人生的假想
7岁:懵懂与天真
7岁的“我”开始社会化,以母亲的教诲为准则——建立友谊,学习基本的社交技能。此时,“我”的世界观及其简单与纯真。而这份最初的纯真,是后来波澜的人生中珍贵的底色。
11岁:青春期的叛逆
11岁的我迈向青少年时期,叛逆精神愈加强大。面对父亲“婴妻为伴,度过余生”的建议,“我”的世界观愈发复杂。同时,“我”沾染了抽烟、喝酒等不良行为,想以此挑战规则,确立自我形象。
20岁:意气风发和憧憬未来
20岁的我感觉青春不朽,前途光明。能与三五好友相聚,传唱自己的诗篇,仿佛拥有全世界。这正是典型的年轻人心态:无限的可能性与对时间流逝的无知。回首往事,会觉得过于短暂,当下不易。
30岁:家庭与事业的重担。
此时的“我”正进行角色转换,由儿子转变为父亲,步入成熟:努力成为家庭的顶梁柱,筛选真正的朋友,精炼交友圈。“我”承认了自己的无知,并努力学习爱与承担,获得更深层次的归属感与幸福感。
60岁:对人性、衰老、传承与死亡的思考
这是对生命将去的反思,“我”已忘却成就,关心二事:社会人性关系和生命传承。在
这耳顺之年,“我”思考我带给他人的影响与自己精神上的收获,其他的皆是浮云。这便是这首歌最深刻的地方:功利的放下与价值的思考。
纵观此歌,谱写了人的一生:从天真无邪到叛逆反抗,从少年轻狂到挑起责任。我们可能在各个阶段犯下不同的错误,面对不同的问题,但是我们一路都在成熟,学习“如何当大人”。我们既要学会接受爱,也要学会给予爱。时间不可倒流,但我们能享受每一个当下,做出符合“我”的选择。
若你为成长途中的烦恼焦虑:不如听听这首歌,你会发现每一年龄段都是生命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而这幅画卷,正因有明有暗,才显得的如此多彩与美丽。







